近日,科技日报记者在北京一所民营机构进行体检时,接受了“亚健康检测”,该项目检查医师说,记者的亚健康状况已经很严重,建议再付费添加套餐外的项目找出导致疲劳的原因。
但其实,所谓的亚健康检查是根据磁震荡原理,通过检测人体磁场频率,来显示人体的疲劳程度,其结果的准确性、稳定性欠佳,根本没有被医学界认同。而且,“亚健康”的概念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。
时下,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,社会上的体检机构遍地开花,无论是公立医院,还是民营,都争抢这块“大蛋糕”。
体检项目套路大于实效,健康体检注意这些误区
事实上,很多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症状,例如慢性肾病,就是在美国漏诊、漏治率都高达6成,患者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机会。在中国,多数患者初次就诊时病情已进入肾衰竭阶段,同时常常合并多种并发症。
靠感觉来发现疾病往往已经晚了,更重要的是在身体尚无明显病痛出现前,对全身各重要器官做筛检、了解身体健康状况,健康体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然而,各机构的体检套餐种类繁多,使人眼花缭乱。有些体检机构还会利用受检者的医学知识不足,给受检者推荐一些看似很有作用、很高大上,实则意义不大的检查项目,以获取丰厚利润。
体检套路那么深,普通消费者容易陷入哪些误区呢?
误区一:按年龄、价钱定套餐 一般来说,年纪越大,所需要检查的项目会越多,甚至有个说法是体检费用大概是“年龄乘10”就可以达到体检目的了。其实,这样的简单推算仅仅针对最基础的检查,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。而体检的套餐,只是把常见病、多发病的筛查项目集中在一起,方便集体检查,但针对性不强。
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、生活习惯、家族病史等来判断自己属于哪种疾病的高风险人群,如长期吸烟的人需格外关注肺癌,有慢性肝炎病史的需注意肝癌的风险,20-40岁的女性可以做乳腺B超,40岁以上则应做乳腺钼靶。
所以,体检前最好先咨询医生,按个人情况制定套餐,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单项做进一步检查,也并不是检查项目越多越好。
误区二:定期体检就是每年来一次 如果是针对慢性病,一年一次就行了。但对于癌症,其发展速度有快有慢,体检的间隔时期也随之不同。
大肠癌从息肉发展到腺瘤再到癌变,往往需要经过10年,在这10年间进行检查一般都能做到早发现和早诊断。因此,针对结直肠癌的肠镜可以在50岁后开始筛查,以后每5~10年做一次即可。
而肝癌的进展很快,即便是1年1次检查也很难保证肝癌的早期发现,因此肝癌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半年就需要进行一次体检。
针对肺癌的筛查,建议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每年一次。
胃癌和食道癌建议50岁开始检查筛查,以后每间隔3~5年再检查。
误区三:期望小检查发现大问题 体检项目中,有些项目的作用是被夸大的。原因多是机构缺乏相应设备,就给受检者营造低价、全面、性价比高的感觉。
例如拍X光片,其实很难发现早期肺癌,能看出来的通常都是中晚期。高危人群(长期吸烟史、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、慢阻肺或结核史、肺癌家族史)要想有效筛查肺癌,最好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,其射线量低、分辨率较高,对发现早期肺癌很有意义。
远红外线检测查乳腺癌,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。早期筛查乳腺癌,最好通过乳腺自检、B超,或通过乳腺钼靶照片来判断。
误区四:特别高大上是检查 有些体检机构会为受检者建议一些特别高大上、昂贵的检查,这个时候就要多留个心眼。
例如PET-CT全身扫描,声称可以发现全身上下直径大于5毫米的肿瘤。事实上,基于其辐射量和费用考虑,PET-CT并不适合作为普通的体检项目。更多的是用于癌症患者的评估和治疗,还有在其他手段不尽如人意情况下的选择。经济较好的高危人群可以3年做一次,但也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必要的防癌筛查。
又例如肿瘤基因检测,其实存在很大争议。很多癌症的发生是多基因以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即便通过基因筛查判断出某些肿瘤的发病风险比较高,也没有特别的干预手段可以消除这种风险,还是需要进行定期的筛查,戒除不良生活方式;肿瘤基因筛查还可能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,得不偿失。
误区五:怕麻烦医生 体检后要认真阅读体检报告,是否提示了某方面的问题,是否有警告标志,还要看项目的含义。如有异常,建议用颜色笔划上,提高警惕。更重要的是,要及时咨询医生,并将个人的家族病史、生活习惯、食物耐受等信息告知医生。医生不仅可以结合你个人的生活习惯、家族遗传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来分析、提醒你,给你有用的建议,还能告诉你,你所检查的项目是不是齐全。
误区六:体检正常就是健康 即便没查出什么问题,也不代表身体很健康。一次体检,仅代表当时被检查到的身体部位没有异常情况,那些没有被检查到的身体部位无法保证。而且,人体处于动态,今天没病不等于明天不生病。所以,我们更重要的是根据体检反映的情况,从心理、运动、营养、睡眠、食物链、环境、生活习惯、行为方式等方面开始进行健康管理。
体检项目套路大于实效,健康体检注意这些误区
误区七:数据与参考值不同就是有病 医学上所谓的正常,一般是统计学通过大样本人群调查,把95%的人所处的范围当作是正常而制定出来的指标,剩下的5%有部分也是正常的,所以,指标不在正常值内也不代表一定有病。
例如休息不好转氨酶会增高一点,一般高于正常值一倍以上才是明显异常。要诊断疾病,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,在医生提出意见之前,普通人千万不要因为某些项目数据异常就先给自己扣上有病的帽子。
又例如肿瘤标志物,有人将之看作检出肿瘤的标准。实际上,它敏感性并不是很高,肿瘤标志物升高,并不代表一定患有癌症;反之,体内已出现肿瘤,肿瘤标志物也不见得一定会升高。此外,一种肿瘤标志物可能对应着多种癌症,比如癌胚抗原(CEA)与胃癌、肠癌以及肺癌等都有关。即便是发现其水平提高,也无法准确判断是何种癌症,还需要辅助其他必要有效的检查才能准确诊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