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饭也能吃出病?这些细节千万要注意
一般情况下,饮食不是致病因素,而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来源。中医学认为,五谷杂粮,蔬果肉类,内含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精华,均衡摄取,五脏功能平衡,人体机能健康。当饮食不节、偏嗜等情况发生时,则可形成某些体质,也可成为致病因素,称之“饮食失宜”。
一、饮食不节
01、过饱饮食
暴饮暴食
超过了胃的容量和脾胃的运化能力,轻者可引起“积食”,出现脘腹胀痛拒按、嗳腐吞酸、呕吐、纳呆、泻下臭秽等症。故《素问·痹论》说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若积食停滞日久,脾胃功能进一步损伤,运化功能久不得复,还可以聚湿、生痰、化热等,久则容易形成痰湿、湿热、气虚等体质。
常吃宵夜
阳气在夜晚需要潜藏,进入人体五脏六腑,如果晚上吃夜宵,阳气被强行调动起来消化食物,易出现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的表现,如失眠多梦等症,久则会损伤阳气,易形成痰湿、阳虚等体质。
02、过饥饮食
节食减肥
饥而不食,有意限制饮食,属于过饥。如意抑制食欲者,会形成厌食症。摄食不足,不能满足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,气血生化之源不足,不能保障人体器官的能量供应。若在儿童时期饮食过少,则可导致营养不良,影响正常发育。久则容易形成气虚、阳虚等体质。
不吃早餐
吃饭也能吃出病?这些细节千万要注意
长期摄食不足,气血化生之源缺乏,即会导致气血亏虚,出现精神不振、神疲乏力、身软无力、气短懒言、抵抗外邪能力减弱,易受侵袭,久则容易形成气虚、痰湿等体质。
情绪问题
因情绪波动而不思饮食,也属于过饥。出现神情抑郁、烦闷不乐、心悸怔忡、头晕目眩等症,久则容易形成气郁、气虚等体质。
二、饮食偏嗜
01、饮食偏寒
过分偏嗜生冷寒凉饮食者,日久则易于耗伤脾胃阳气,导致寒湿内生,引起腹痛腹泻、泛吐清水、手足不温等症,久则容易形成阳虚、寒湿、瘀血等体质。
02、饮食偏热
过分偏嗜辛温燥热的饮食者,易导致胃肠积热,出现口干口渴、腹满胀痛、痤疮粉刺、大便干燥或便秘痔疮等症,久则容易形成湿热、阴虚等体质。
03、饮食偏肥甘厚腻
过分偏肥甘厚腻的饮食者,易内生湿邪,出现身重不爽、容易困倦、胸闷痰多等症,久则容易形成痰湿、气虚等体质。
三、五味偏嗜
中医认为,五味与五脏密切相关,如“酸入肝,苦入心,甘入脾,辛入肺”。若长期偏嗜某种性味的食物,会导致脏腑的功能偏盛,各脏腑之间的功能活动失于平衡调和,也易形成某些体质。
01、饮食偏咸
中医认为,咸为肾之本味,肾又主骨,偏嗜咸味食物则会出现腰脊等全身骨骼的损伤,表现为腰脊、周身关节的剧困,肌肉消瘦甚至萎缩。同时易损伤心之阳气,出现心悸、气短、面色黧黑等症,久则容易形成瘀血、阳虚等体质。
02、饮食偏苦
中医认为,苦为心之本味,偏嗜苦味食物,易损伤心气,出现心悸烦闷、皮肤干燥、毛发脱落等症。苦味食物多性寒,同时易损伤胃气,出现胃脘胀满、食欲不振、腹痛腹泻等症。久则容易形成阳虚、寒湿、气郁等体质。
03、饮食偏酸
中医认为,酸为肝之本味,偏嗜酸味食物,易导致肝之气血运行不畅,出现急躁易怒、容易生气、烦闷不乐等症。同时也会表现为排尿的异常,如小便不畅、点滴而出、闭塞不通或排尿困难,即中医的“癃闭病”。久则容易形成气郁、瘀血等体质。
04、饮食偏甘
中医认为,甘为脾之本味,偏嗜甘味食物,易导致脾胃易酿生湿热而生虫,出现脘闷纳呆、胸闷胀满、心悸气短、烦闷不舒、体型肥胖等症,同时也会导致肾气不足,具体表现为对发、骨、齿等的损伤,如骨痛、脱发、长龋齿等症;若肾气日久虚衰,还可影响人的生殖机能,表现为女性月经不调及不孕,男性性功能障碍及不育。久则容易形成痰湿、湿热、气虚等体质。
05、饮食偏辛
中医认为,辛为肺之本味,偏嗜辛味食物,易导致肺卫功能失常,腠理开泄,见全身汗出、皮肤干枯、颜面无光泽。辛味能刺激人的食欲,偏嗜会导致胃火偏盛,出现心中空悬似饥,口舌生疮,咽喉肿痛、痤疮粉刺、痈疮疖肿、胸闷胸痛、大便干燥等症;也易损伤人之心神,出现精神萎靡不振、心悸气短、耳目失聪等症;还易耗散津血,出现筋脉拘挛紧急或筋脉弛缓衰弱、爪甲苦涩不泽等。久则容易形成湿热、阴虚、气虚等体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