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都知道胃镜可以检查消化系统疾病,如反流性食管炎,胃炎,胃溃疡,胃窦炎,上消化道出血,十二指肠炎。但是有心肺功能不全,严重高血压,严重出血倾向,以及消化道急性炎症伴出血,休克,脑卒中的患者应该禁止行胃镜检查。很多朋友拿到胃镜报告后不太清楚怎么看,一起来看看吧。
胃镜一般可检查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肠球部球后三段,胃镜报告单主要是围绕这三部分进行描述的。
食管黏膜正常应为淡粉红色、壁光滑、血管纹理清晰、最下端的齿状线呈规则的园弧状、或蝶型、锯齿型、半岛型等。病理性改变为黏膜充血(发红)、水肿、不光滑、血管纹理不清、可见条状红斑、甚至有糜烂、溃疡。齿状线也失去正常形状等。这样改变往往是物理化学性因素所致食管炎、返流性食管炎的表现。
如果食管下端黏膜粗糙、血管纹理模糊不清、水肿、齿状线有缺损、溃疡、糜烂等改变、病理是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、往往是Berrett食管病。
若见到胃黏膜突入食管腔内,尤其在恶心时明显,放松后又退回复原,齿状线上移、这往往是食道裂孔疝滑脱型的镜下表现。
另外食管壁上见到兰色或紫色的迂曲,向管腔突出的静脉血管者,往往是由于门静脉高压(肝硬化)所至的食道静脉曲张。
管壁见到突向管腔的隆起性病变可能是平滑肌瘤、食道息肉、食道血管瘤、食道癌等。如果是凹陷下去的病变往往是食道憩室等。
食贲门是指食管进入胃的门户部位,可规律地开闭。主要观察黏膜有否充血、水肿、糜烂、溃疡,有否狭窄、是否有隆起性改变等。如有可能是贲门炎、贲门食管失弛缓症、贲门癌等。
胃底胃底是胃的最上面部分、人体平卧位时、胃液皆集中于此处称“黏液池”。主要观察黏膜有否充血、水肿、糜烂、出血斑点及有否隆起性病变、曲张的血管等, 更应注意黏液池中液体颜色!正常应为清亮的黏液。如黏液浑浊、考虑为炎症。如变黄色是胆汁返流,如为咖啡色或暗红色则肯定上消化道有活动出血情况。
胃体胃体分为上、中、下三部分及大弯侧、小弯侧、前壁及后壁四个方位,大弯侧可见正常的纵行脑回状黏膜皱襞。
正常黏膜应为浅红或橘红色,黏膜光滑柔软,表面一层半透明黏液,如有充血、水肿、条状红斑、糜烂、出血、局部有龟背纹样改变的可能是慢性浅表胃炎。
如黏膜灰白色、黏膜皱襞变平坦、缩小、颗粒状不光滑、黏膜下血管可透见 ,腔内黏液少、这往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改变。
另外可见腔内多量黄色胆汁液,考虑为胆汁返流性胃炎。
局部有多个小隆起,中央糜烂多为疣状胃炎。如黏膜某处有明显破损的部位形成凹陷、表面被覆白苔或黄苔、也可能有血痂、周边发红、充血、水肿、边缘隆起或有周围黏膜向其集中像、这就是胃溃疡的表现,多发于胃的小弯侧、胃角 等部位,可一个或多个同时存在,根据溃疡的不同时期可分为A期(A1、A2期)H期(H1、H2期)及S期(S1、S2期)就是所谓的溃疡活动期、愈合期及瘢痕期。
如果局部有隆起性病变可能是胃息肉、胃平滑肌瘤、胃癌、如为凹陷性改变则考虑为胃憩室。
胃角部胃体与胃窦相接处的一个切迹,胃壁皱褶月牙形、此处易发生溃疡样改变称胃角溃疡。
如局部有凸凹不平的隆起样改变致使肥厚变形,质地硬、脆、易出血,应考虑胃角癌的可能。
胃窦部胃最下面的一个部分,也分为大弯侧、小弯侧、前壁及后壁等四个部位。此处经常会有充血(发红)水肿、糜烂、出血、疣状隆起、放射状红斑等。这多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改变,也是胃溃疡、胃息球肉及胃癌的多发部位。
幽门胃腔通向十二指肠球部的门户,正常为圆形、应规律开闭的蠕动着,主要观察有否狭窄、变形或是长久开启,闭合不全状态,往往可见黄色胆汁液由门内返流回胃腔。如有溃疡样改变(幽门管溃疡)如有狭窄变形,应考虑是反复溃疡发作形成多个瘢痕致使其变形或幽门管癌等。
十二指肠球部过幽门,十二指肠的起始部位,呈圆形。观察黏膜是否光滑、如不光滑、弥漫性小颗粒状(淋巴滤泡增生)、发红(充血)、水肿、糜烂等改变多为十二指肠球炎。如有隆起样改变多为息肉、平滑肌瘤或癌症。
如有凹陷样病变多为憩室。在临床上溃疡样改变更多见,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,同样分活动期(A期)、愈合期(H期)及瘢痕期(S期),如反复多次发生,由于瘢痕形成致使十二指肠球部变形,幽门狭窄而形成梗阻。
胃镜报告单上往往有对幽门螺杆菌(HP)的描述,HP为胃内感染性细菌,其是消化道溃疡病、胃淋巴瘤及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,不典型性增生而癌变的主要致病因素。因此在作胃镜时往往同时取活检,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,十分钟即可知道有否HP感染,阳性(+)为有、阴性(-)为无,从而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相应的治疗。